至今仍贵为经典的《论语》,犹如见证中华文明在变化中一脉相承的“活化石” 。而流变的《论语》学史,亦如出现了文明历变的一道辙痕。郑玄《论语注》 、皇侃《论语义疏》和朱子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可谓各自年代《论语》学的集大成著作。几个注本之间虽互不相同 ,却能在经典国际中各美其美又相承有序。以这三种《论语》学为例 ,俾能管窥经典怎么完成经世致用的任务 ,从而助力中华文明的历久弥新 。
汉代经学中的《论语》 。
《八佾》篇云:“子曰 :‘射不主皮,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 。’”郑玄的解读 ,以《仪礼》《周礼》《礼记》三礼为布景。郑注所说的“将祭于君,班余获”,出自《礼记·射义》的“皇帝将祭 ,必先习射于泽”。意思是说,举行礼射的意图在于选拔助祭之士。尔后又依据《周礼·司裘》的“王大射,则共虎侯 、熊侯 、豹侯,设其鹄”的说法而出注云 :“射兽皮之射